我的相機:GRD III or Nikon D80
聯絡Celesvande: butifulworld@gmail.com

開學了,好忙好忙!! 但也很喜樂!! :) 寶寶已經7個月囉!

Monday, August 29, 2011

[讀書筆記] 從零歲開始 第一集 (第二章 餵奶的理念)

Celesvande寫在前面:
不同的育嬰方法都可能會有各自的擁護者及適用的家庭生活模式。建議各位媽咪/爹地可以多去了解各方的說法,截長補短,找到最自己和寶寶合用,心裡也最平安的作法。每一胎的狀況可能不盡相同,所以請不要客氣大膽調整,也請不要因為前一胎的挫折或某些外在的聲音和失敗,就灰心氣餒。先前做錯的沒有關係,忘記背後,繼續向前努力就是了。生命總會自己找到出路的,我們不也是這樣長大的嗎? ^^ 一起加油喔!!







名詞定義
十九世紀,育兒主要是根據常識而非理論,母親為了照顧全家的需要,必須設定嬰兒的饑餓模式,以在有限的時間精力裡,滿足寶寶和全家人的需要。

工業革命之後,育兒理論開始出現。行為學家基於相信外在環境能掌控嬰兒情感的基準,提出"完全按時間餵奶"(hyperscheduling)"按時鐘餵奶"(clock feeding)的餵奶方式,母親完全分秒不差地按表抄課,屏除母親與孩子的主觀需要。




1940年代中期,出現本於自弗洛依德育兒理論的學派,認為哭鬧是寶寶的本能反應,因此一哭鬧就必須立刻餵奶,以滿足其心理和身體上的需要。此為對上一個理論的反動。

1970年,出現了"寶寶要就餵奶"(demand-feeding)理論,認為孩子最清楚自己的需要,因此母親應放棄自己的時間表,只要孩子哭就給他奶吃。然而今日每個人對"寶寶要就餵奶"的定義和實踐不盡相同,本書的定義是: 哭就餵奶,不分辨或顧及寶寶真正的需要。=寶寶主導餵奶

1975年,"親密育兒法"(attachment parenting)以25年前出現過的創傷理論為基礎,被再次提出。創傷理論相信,寶寶的出生破壞了原本母子之間的和諧,因此母親的首要目標是藉由日夜的陪伴彌補孩子出生那一刻所造成的創傷,試圖重建母子之間的和諧。創傷理論缺乏可客觀的實證資料。今日"親密育兒法"的立論基礎為"子宮理論說",意即因為寶寶出生後仍繼續眷戀母親的子宮,為重建類似子宮的環境,媽媽應隨時將寶寶帶在身邊,日夜陪伴,並持續餵乃至兩歲,甚或三到四歲,以培養對孩子需要的敏銳度。也就是,此理論假設母親的乳房是寶寶唯一可接受的安慰物,排除寶寶的哭鬧是因為母親照顧的方法或概念有誤所引起的可能。
結果: 孩子吃奶和睡眠模式不穩定,自我安慰及適應能力發展遲緩,媽媽疲憊不堪。

"親密理論"(theories of attachment),有別於親密育兒法,指的是孩子打出生就有能力且有需要建立溫暖,愛和親密的關係。寶寶若能從父母那理確認這些關係,便能為未來情感連結立下好基礎。

從零歲開始育兒法: 父母主導餵奶

目前西方文化中的三大餵奶理念:


  1. 寶寶主導餵奶
  2. 按時鐘餵奶
  3. 父母主導餵奶


"父母主導餵奶法"(parent-directed feeding),是一套介於"親密育兒法""完全按時間餵奶"之間的24小時嬰兒管理方法,可同時建立母親與孩子的親密感,並滿足寶寶及全家人的需要,有足夠的彈性讓媽媽分辨何時當回應寶寶的需要,卻也有足夠的架構為寶寶帶來生活中的安全感和秩序。也就是說,"父母主導餵奶法"最重要的是加入育兒中最重要的一環--父母的判斷力。

父母每次餵奶都是由飢餓信號的變數時鐘的常數來決定


父母的角色是協調信號的變數和時鍾的常數,判斷寶寶真正的需要(是需要安慰還是尿布濕了,或是其它不舒服),再決定餵奶的時間點。

寶寶主導餵奶
飢餓的信號+零=餵奶時間
缺點: 飢餓信號不一定可靠。體弱多病,發展遲緩或想睡覺的寶寶,可能長時間不會發出飢餓信號,以致於營養不足。如飢餓信號出現過於頻繁,可能造成寶寶吃不到營養較豐富的"後乳",也會導致母親過於疲累,兩者都可能造成媽媽和寶寶的挫折感,也導致妨礙健康的不規律睡眠模式。

按時鐘餵
時鐘+零=餵奶時間
缺點: 忽略寶寶實際上的餵奶需要和媽媽乳腺刺激的需要,可能導致寶寶飢餓過久,或媽媽乳汁分泌不足,最終放棄餵母乳。


父母主導餵奶法
餵奶信號+時鐘+父母的判斷=餵奶時間
此方法可避免飢餓信號之變數和時鍾之常數的張力,且導正以上兩種餵奶方法的缺失,有助於餵母奶,幫助寶寶體重正常成長,也睡得好。


*桃紅色的字逐字引用自"從0歲開始 第一集"的第二章。



延伸閱讀: [讀書筆記] 從零歲開始 第一集 (前言介紹&購買資訊)
               [讀書筆記] 從零歲開始 第一集 (第一章 你的寶寶需要家庭)
               [讀書筆記] 從零歲開始 第一集 (第三章 寶寶和睡眠: 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